底图1 底图2 底图3 底图4 底图5
今天是
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
【三培育三引领】平昌检察:“益护水乡”办案团队 念好“三字经” 守望巴山蜀水
时间:2022-11-2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20年以来,平昌县检察院围绕“平安昌盛地,山水生态城”发展定位,组建了“益护水乡”办案团队,念好“精、实、新”三字经,用“检察蓝”擦亮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两块金字招牌。


一、在“精”字上做文章,匠心打造益护水乡”专业队。一是聚集精英人才。由“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人才库”成员张继元领衔,按照“1+N”模式,从内部选拔4名办案能手组成办案团队,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42件。借力“外脑”,聘请行业专家、民主人士等11人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和“益心为公”志愿者,为团队“聚智赋能”。先后协助办案38次,参与现场调查12次,解释说明专业性问题17个。二是注重精准教培。将业务培训与办案工作深度结合,采取“学训练赛”等形式提升专业素能,着力破除本领恐慌。主动“走出去”参加各类培训、学习考察33人次,“请进来”邀请授课19场次,参加省、市公益诉讼竞赛8人次,1人被评为“全市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标兵”。三是培育精品案件。出台《精品案例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秉承工匠精神,提升办案品质。办理的“一次性消毒碗筷”卫生监督行政公益诉讼案、平昌县生态环境局“紧急情形15日内回复”涉毒犯罪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案被评为全省典型案例。


二、在“实”字上下功夫,用心当好“巴山蜀水”守护者。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出“实招”。探索“刑事+公益诉讼”一体化办案模式,以打击促保护,办理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相关案件82件;落实好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点睛之笔”,推动辖区内2000余亩大型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桢楠林实现成片管护。同时,坚持“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模式,及时介入线索核查后,发出检察建议13份,推动解决非法占用农用地、“散乱污”企业、滥食野味等县域突出问题10个,督促追缴耕地占用税及滞纳金1300余万元。针对水源地保护现状全面摸排,形成专题报告获县委书记肯定性批示,助推水利等部门强化水源地保护。二是注重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安全见“实效”。针对“窨井盖”治理、汽修污染防治、燃气安全等开展专项监督,发出检察建议6份,促成相关部门更换、整改城区井圈井盖118套,安装燃气报警装置145套。做好“联动文章”,与县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会签《平昌县机动车维修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危废日常管理措施、处置标准,为27家汽修企业贴上“绿色”标识。三是延伸监督触角,拓展“等外”领域重“实绩”。以“多方协作+跟进监督+良性互动”为抓手,积极稳妥探索“等外”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如针对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精神残疾人员引发交通事故多等突出问题,向县公安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注销了41名精神残疾人员机动车驾驶证。又与卫健、交管等部门会签了《关于防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协作配合的意见》,有效堵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申领驾证的漏洞。



三、在“新”字上求突破同心构筑“生态平昌”防护网。一是打击+保护,构建专业化监督新格局。深化内部衔接,制定《关于建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构建全方位、专业化的法律监督机制。出台《公益诉讼办案指引》,形成检察建议“送达沟通整改”“中期督促整改”和“落实整改回复”的工作模式,整改落实率长期达100%。二是司法+修复,探索多元化恢复新路径。牵头与法院会签《关于将生态修复纳入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酌定量刑情节的实施办法》,通过制度规范引导行为人“既认罪又认罚还认赔”,让41名违法行为人主动“补植复绿”。对属于贫困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当事人,以劳务代偿、开展环保宣传、巡河等替代性修复方式,让4名经济困难当事人、1家企业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实现公益诉讼诉前生态环境修复率达95%,环境资源公共利益保护实现率达100%。三是协作+联动,推进社会化治理新模式。坚持“多方参与、联动协作、共建共治、常态长效”原则,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审计+检察”等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5件,跟踪问效20余次,被建议单位回复率、采纳率均达100%。同时,出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试行)》,鼓励社会公众向检察机关积极举报,凝聚全民公益意识和合力。